盐城地区一家种植有机稻米的合作社负责人日前告诉记者,前年县农业部门牵头成立了一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可是一年多下来,不要说在外地没影响,很多本地居民也不知道这个平台。
门庭冷落让人思考“造船”还是“借船”
“零成交、零评价”并非个例
记者登陆了这一电商平台,点开首页的第一家“旺铺”,这家出售放心猪肉的网店展示了27个品种,价格异乎寻常的便宜,五花肉每斤只要12元,比目前市场价低得多。再仔细一看,所有品种的销售量竟然都是零。很明显,一年多来这家“旺铺”没有做成过一笔生意。第二家出售精品水果的“旺铺”,数十种水果的优惠价为0元,显然,店家早就撤出这个电商平台了。实际上,这一电商平台更新的最新市场农产品信息定格在去年7月22日,也就是说,平台已经一年多没有运营了。
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热衷建设、热心扶持农产品电商平台,政府部门的初衷无疑是想为农民出售农产品提供更加通畅便捷的网络渠道。然而事与愿违,记者发现,很多由政府部门建设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处于零成交状态。记者登陆苏北某设区市的电商平台,发现这一平台的首页是本地各县(市、区)的26家地方农特产品网的链接。点开链接,进入网上商铺,发现清一色的是零评价。苏南某设区市的农产品电商平台,虽然有少量成交记录,但所出售的几乎都是进口或外地的农副产品,连该市享誉省内外的水蜜桃,在这个平台上也没有网店。
政府扶持不能“包打线上”
当然也有运作比较正常的平台。镇江市的农联·亚夫在线是去年10月23日投入运行的,目前有160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平台设有网店,出售400多种农产品。负责这一平台日常管理的镇江市委农工办副主任胡敖成告诉记者,平台不定期地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到8月初,销售额达到900万元。不过他坦言,这900万元销售额中,主要还是在线下完成的,平台的作用主要是展示功能。胡敖成说,一旦时机成熟,平台将引进社会资本,让平台在市场中自然生长。
省供销社的地平线农产品电商平台是去年12月28日上线运行的,目前已开设52家特色产品馆,有55家旗舰店。“不过销售额还不是太大,每天大概2万元左右。”负责地平线平台运作的省供销社先农公司总经理姚洪说,电商平台是有成长过程的,要经过3到5年的努力,并整合更多的资源,才能有更大的影响力。
目前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达3000家,然而,这3000家平台几乎全部是亏本的。而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地方借助第三方平台如淘宝、京东等开设特色馆的,销售却十分火爆。宿迁市宿豫区在京东商城开设特色馆的半年销售额就达2.5亿元;淘宝高淳馆去年一年的销售额超过4亿元。
“造船”和“借船”其实并不矛盾
究竟是自己“造船”即打造电商平台好,还是“借船”出海即利用成熟的第三方电商平台好?
主持承办过10多场江苏省名优农产品推介和展览的省农委宣教中心主任徐继东告诉记者,其实“造船”也是可以的,关键是造什么样的“船”。“坦率地说,县级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不大可能在县域外产生多大影响。”他说,这条“船”就该在县域内行驶,主要针对本地消费者,县域内的同城物流配送体系也比较容易建立。“重要的是如何运行这个平台。”据介绍,由于电子商务有较高的营销要求,不是招聘几个没有从业经验的人就能够胜任的。可行的办法是交给一支专业团队运营,这支团队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政府可以通过绩效考核给予相应的补助。这实际上是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财政扶持资金可以花到刀刃上,这样也可以“激活”目前多数处于休眠状态的地方平台,使得既有网络资源重新得到利用。
‘造船’的同时,毫不影响‘借船出海’。”徐继东告诉记者,借助淘宝、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已被证明是花钱较少但成效较好的方式。目前我省农户个体在第三方平台上开设网店的数量数以十万计,但真正有订单的不到十分之一。地方政府完全可以把这些开网店的农民组织起来,并把控好农产品质量这道关口,投入一定的扶持资金,聘请专业的设计团队和营销团队,在第三方平台上开设特色馆。此外,财政扶持的特色馆,除了走的是市场化之路外,还能让消费者有放心感,因为这样的特色馆有地方政府的信用和管理。